爱予星球

by Danyang & Yuchen

原“喵喵予鱼” (我们改名啦!)

“爱予星球”是原“喵喵予鱼”主播丹喵和昱辰以及四位朋友们一起创立的自我成长社区。一个给予爱,付出爱,享受爱的小小星球。

Podcast episodes

  • 023 我们从《鹿鼎记》学到的:如何与自己的心对话?

    023 我们从《鹿鼎记》学到的:如何与自己的心对话?

    很久没更新的一期,我们忽然打算聊聊最近两个人先后重新读了一遍的《鹿鼎记》。小时候没看懂的故事,现在发现居然隐藏着特别深刻的人生智慧。放下执念,寻找“天命”,追随自己的心,吸引力法则,用“爱”而非“恐惧”来指引人生……所有灵性书籍里一直在谈论的东西,原来金庸先生早就写在了故事里。 其实归根结底,一切外在的变化,还要回到自己的心。如何观察自己的内在,明白自己真正的能量来源在哪里?如何让心去指引自己走上“天命”?如何知道自己做一件事的动机是“爱”还是“恐惧”?结合自己冥想的体验,我们现在意识到,原来身体内部真的有全部的答案。 本期highlight: 鹿鼎记颠覆了“侠”文化,解构了“江湖”的概念 我最初想从学习法律中找到的,是一种普世而皆准的“正义” 武侠小说的浪漫主义:在自由之中每个人都可以坚守信仰 法哲学思想变迁也走过类似的流程,“正义”一次又一次被新时代的人解构 20世纪的法哲学历史,是从公权不应干预私权,到公权应该促进市场发展 批判法学理论的最终解构:都是拟制,一切“正义”都是为了服务某个阶层的意志,约束社会的普遍真理是不存在的 鹿鼎记里,也是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,只有自私的人和不自私的人 每个人所谓“相信”的价值观和道义,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大脑会想像出各种各样的道理,但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事情 要认识到人性的多面与真实:嘴上说的信仰,和真实的动机可能是不同的 但看起来“政治不正确”的关系,却可能产生非常真挚的感情 撕掉所有的立场、阵营和标签,金庸在最后只是想写出一个个真实的人而已 《鹿鼎记》不仅在破,也在立:那生而为人,到底应该遵从什么,坚持什么? “头脑”与“心”的战争:“真正”正确与“虚假”正确的区别 韦小宝不管大道理,只遵从人类那些最基本的情感:亲情、友情、爱情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才能代表他真实的动机:油嘴滑舌的韦小宝总是将利益分给别人 与吸引力法则的奇妙联动:当你不断真诚给予的时候,这个世界就会给你更多 韦小宝其实是一个特别活在当下的人,获得快乐极其容易 一个看起来“不要面子”的人,才是真正获得轻松和通透,可以时刻遵从自己的心 人有的时候读书越多越虚伪,沉浸在大脑编织的“正义”故事里,失去了最基本的人类情感 韦小宝没有那么多的大脑屏障和包袱,来指挥着自己“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” 韦小宝和郭靖的区别:郭靖有一些名门正派的包袱,需要坚持一些“假”的正确 终极领导力:洞悉人心的智慧,加上一丝丝真诚待人的心,可以让所有人都为他所用 韦小宝通过利用别人的恐惧,来让别人臣服于自己,也懂得通过安抚别人的恐惧来获得信任 鹿鼎记里奇妙的人生智慧:当你什么都能放下的时候,你就得到了一切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头脑、武功、情商……而是自己的心 韦小宝是个本质上对财富和权势没有欲望的人,才滚滚红尘中也没有失了初心 联动电影《怦然心动》:什么样的人是发光的人?能够超越自己的恐惧和欲望,在诱惑中坚守本心的人 人生是由鸟语花香进入黑暗沼泽的过程,越是因为恐惧而蒙住眼睛,就会在沼泽中走的越深 做一个自己在发光的人,就是摘掉自己的小我,勇敢去往回走,往光的方向走 从《怦然心动》中学到的家庭教育观:做一个用于接受和承认自己不完美的父母,而不是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展露完美形象的父母 从冥想中体会到的“心”的力量,我学会了逐渐和自己的心对话 如何区分什么是头脑、欲望、恐惧、执念想要的,以及什么是“心”真的想要的? 感觉到“心”打开的时候,整个人会进入一种绝对的宁静和幸福 玩德扑时进入的一种“心流”状态:意识到输赢都不重要,但享受和爱着自己在每一刻做决策的过程 曾经打德扑执著于赢钱的时候,我每一局都在输,而且经常心态崩盘 "心"会处于两个不同的状态:爱和恐惧。如何分辨?如何选择?

  • 022 Vipassana冥想闭关十天,一次脱胎换骨的体验

    022 Vipassana冥想闭关十天,一次脱胎换骨的体验

    这一期播客两个半小时,一笔未剪,一场真实到灵魂深处的对话。刚出关时,昱辰就很认真地说他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要告诉我。感谢有录播客这样一个动力,让我们有机会坐下来去打开、疗愈彼此回忆里的创伤。录到一半我们两个开始抱头痛哭,我们好像从未见过彼此的这一面。 之前有一阵子研究星盘,发现我们两个的冥王星的位置很有意思,大致就是我们注定面临的人生挑战是截然相反的,所以要做彼此生命中的搭档,一起互相取长补短自我进化。 现实中也真的是这样,我一直觉得我们是很典型的“光明“和“黑暗”两种性格。 “光明”性格: - 热爱冒险,有勇气,在阳光中更有安全感,喜欢热闹、社交,让自己处于人群之中会很快乐。但容易被别人的言语伤害,担心自己不被喜欢。 - 时常充满计划性,有创造力,对未来有美好的想象。但也时常会因为期待太多而陷入焦虑,担心事情做不完,由此会产生强烈的控制欲。 - 表现欲很强,对自己要求也高,自律严格,比较“intense”,但时常会因为自己能量不足或表现不好而陷入严重的失落。 “黑暗”性格: - 在黑暗中和自己独自相处更有安全感,喜欢一件东西会玩很久,更喜欢熟悉的环境,不喜欢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,无法从社交中获得快乐,喜欢跟自己玩。 - 钝感力比较强,不怎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,自己随时可以退回到一个安全区域里。但因此与人相处时不够热情,比较平淡。 - 对未来没有太大的期待,比较随遇而安,能接受生活中的变化。但容易陷入拖延和懒惰的陷阱里,会难以找到生活的动力。 这次聊完,第一次听了他小时候的故事,我才意识到,人最大的“ego”,对世界和他人的习惯性反馈,真的都是来自于童年时的创伤性经历。这种经历有时在成年人里算不得什么,常常被当作是学校里和同学、老师的小矛盾,但在成长期的小孩子身上,就是彻头彻尾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痛苦。 这种强大的痛苦,会让我们从儿时开始就建立起一套自我保护机制。听了他的故事,我才意识到,原来我们小时候都有这么一段在学校和家里都找不到自己,承受排挤、怀疑和伤害的经历。 这些刺激让我们定义出了独特的“自我”:他是开始对世界没什么期待,好像拿起了一支盾牌,把自己安全的保护在后面,再也不出来。我则是拿了一支矛,拼命冲锋陷阵。我潜意识里的恐惧告诉我,如果我不努力,我停下来了,我就不会被爱,我会一无是处,我都不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。 这种“ego”曾经是我们对自己的保护,是童年时根据当下的痛苦而建立起的自我保护模型。但ego也注定成为我们长大成人后,最大的痛苦来源。 有没有发现,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痛苦、烦恼、焦虑都是有规律的,相似的情景,可能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,但总能激发起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。 这种痛苦基于自己潜意识里我们根据“自我“的这个核心算法,写出来的对世界的期待和框架。每个人自我深层的恐惧不同,对世界的期待就不同。但自然法则无一例外地,会让事情的发展总是不适应我们的期待,因此也就产生了痛苦。 这就是“无常“。人即使在智性上能理解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,在生理上也无法免除无常带来的痛苦。这是因为“ego”的算法是写在潜意识系统里的,受到刺激后,就会自动生成一个保护性的反应,让我们用思维、习惯、情绪化的反馈,去逃避这个痛苦。 这个逃避的力量有时会很强,完全转化为想做另一件事情的能量。这种能量有时会被误以为是“热爱”,但其实还是“小我”出于恐惧的力量。Ego习惯性的逃避,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恐惧那个痛苦,甚至把记忆在潜意识里封存,叠加上一层又一层的习惯性反馈。 到后来我们就变成一个容易被各种事情trigger的人,都有着不断重复的自己的恐惧和执念,但无论如何都很难破局。Ego叠加上无常的存在,注定了人生是一场向内探索的修行。 播客里,我们聊到了在这十天里,我们是如何通过冥想一点点接触到自己的潜意识,打破Ego带来的自我循环的恐惧。这种感觉就好像顺着一颗腐烂的果子,逐渐挖出了整个树根。 我们聊到了: 所有的痛苦、执念、不接受,和所有的负面情绪,本质上只是一种身体的反应,是微观层面的感觉 在宏观层面,未经训练的大脑,会自动把这些感觉判断为ego的厌恶/反感,激发起保护机制 想要跳出这个机制,就是要拥有觉知,在身体起反应的当下,认识到ego的习惯性恐惧又出现了 这种觉知是大脑的一个能力,本质上是一种专注力,让自己停止大脑的思维、判断,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当下的感受。这种觉知力的练习,就是Vipassana冥想最基础的修行内容 练习冥想的第四天,我们开始建立各种基于身体感受的情绪图谱,意识到所有的情绪,在身体上都有对应的细微的电流感受 在觉知力之外,还需要一种叫“平等心”的能力。这是一种客观观察自己身体感受的能力,在陷于恐惧和负面情绪之时,不断从更高的震动频率来观察身体感受。 昱辰给自己开发的“小程序”,通过不断描述当下的身体感受,从绝望的丧和痛苦中慢慢走出来 觉知力和平等心是冥想的两大基础能力,必须要通过数十个小时的专注打坐才能建立起来。在智性上理解了还远远不够,需要自己去拥有体验 对我来说,平等心是发生在心脏上的一个生理感受,是我在看到自己陷于情绪中时,去释放那个能量,“放下“的状态。只能在大量的冥想实践中去不断练习。 因果和无常的关系:观测到了就是因果,没有观测到就是无常。不必纠结于因果链条,所有的果都已经是现实,”work with reality”。接受现实,在当下去观察身体的感受。 这世界上唯一从痛苦中走出来的办法,就是不去逃避,去看到痛苦真实的样子。Vipassana的意思是“see things as they are”,就是去意识到所有的情绪和ego的恐惧不过是一种身体感受而已。带着平等心去接受这些感受,就能从痛苦中解脱

  • 021 我和你:原来关系才是内心成长最重要的命题

    021 我和你:原来关系才是内心成长最重要的命题

    我和你:原来关系才是内心成长最重要的命题 这一期,我们聊了我最近看的两本书,马丁.布伯的《我与你》,和黑塞的《悉达多》,和这两本书之间奇妙的联系:我们与他人的关系。曾经我们总觉得修行、内心成长都是自己的事,就像武林高人都要找个避世的山洞自己苦练神功一样。但漫漫人生路,总会发现其实“关系”才是完善自我最重要的命题。要勇敢与他人去建立关系,渐渐从“我与它”,变成“我与你”。 本期highlight: 马丁.布伯的书,什么“我与你”,什么是“我与它”?为什么要区分? “我与它”是小我的期待,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人对于他人的恶意与仇恨,也来自于“我与它”预期失效后带来的惩罚心态 但“我与它”带来的痛苦,是促成“我与你”转换的必要条件,因此同样重要 如何在面对拖延、懒惰、无法自律和自控时,做出一个“超越自我”的选择? 《悉达多》的故事,当我们在别人眼中只能是“它”时,超越自我是极其困难的 环境会不停地定义我们,试图将我们变成“它”,所以有时候要先逃离环境才能重塑自我 悉达多对佛教理论的质疑:因果是牢不可破的吗?那为什么可以通过修行达到涅槃? 黑塞的解读:涅槃并不是此生修行的最终目的,修行只是为了在每一刻做出超越因果的选择 超越因果的选择,就是基于“我与你”的选择:当我们不停看见“它”的时候,对方就会只是成为“它”,此为因果。 跳不出因果的人:总是在重复同样失败的关系,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无法维持一段感情 悉达多的求道之路,即人无法孤立与世界去修行,入世与万物产生关系才是万法归一之路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修行,要先经历了“它”,才能看到“你”。没有“它”,也不可能遇到“你” 智慧并不仅仅是在书本和打坐中获得 ,勇敢的去建立关系,才能不断成长 我们总是习惯了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描述的那种关系网络,每个人都有其角色和界限,分出亲疏远近 我曾经逃避真正的“我和你”的关系,也在孤立的探索中变成了一个傲慢的人 注重秩序、习惯对他人有心理预期,就总是会面临“我的世界不断在崩塌” 一次让我嚎啕大哭的圣诞旅行,才发现朋友之间重要的是联结,而不是完美 理论的现实指引,是让我每天都更加“用力”的去生活,超出自己的预期,做出新的选择 “我与你”的关系是要积极去新找的,重新定义自己身边的每一段关系 婚姻的前提是互相表露你,是超越传统两性角色的期待,去看到对方一个完整的人

  • 020 亲密关系:照见自我的一面“镜子”

    020 亲密关系:照见自我的一面“镜子”

    这一期和老朋友Effie和Lincoln一起聊了亲密关系,延续了我们在一起去夏威夷时在车上的种种谈话,更深入的聊了许多情侣间日常相处的共同困境。 吵架的时候怎么办?我们聊到了不要用理性去包裹情绪,用问题去掩盖需求。和对方坦诚自己的脆弱性,去真诚的告诉对方自己到底需要哪些情感上的支持,往往是情侣间沟通更有效的方式。 我们谈到了自己最初是如何被另一半所吸引,又如何在漫长时间的相处中,持续感受到更多的吸引。最开始我们可能爱上的是对方灵魂中与我们共鸣的部分,但时间会让我们慢慢爱上这个完整的灵魂本身,那些最开始未曾注意的细节,都成了我们与对方联结、感受爱的机会。 我们还提到了亲密关系对自己的意义——是找到真正“自己”的一面镜子。那些存在于小我层面的执念和焦虑,在日常生活中,往往被逃避和转移所消解掉了。但是在亲密关系中,对方对我们那种极其敏感的情绪体察和反馈,让小我的局限性被无限放大,也让我们意识到如何如果去找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。 亲密关系是自我成长最好的礼物。是那种想要体验无条件的爱与包容,想要重现灵魂联结那一刻的感动,让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刻选择拔掉自己身上的刺,更好的体验爱、创造爱。 背景音乐:《Red Light》 by Rex Banner

  • 019 臣服实验:我们能充满幸福的度过一生吗?

    019 臣服实验:我们能充满幸福的度过一生吗?

    上个月我看了两本书,迈克尔.辛格的《臣服实验》和《不羁的灵魂——超越自我的旅程》。这两本书看完后,彻底重塑了我的人生哲学。书中的作者的故事和观点,和我今年以来冥想的经历互相印证,让我意识到,“自我”的概念,或者说ego,是我们人生痛苦的所有来源。 人生获得幸福的本质是向内修行,而不是去试图创造一个满足ego想象的,对幸福的某种期待。究极根本,是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无常,我们根本没办法控制外界和他人,甚至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,我们唯一能控制的,是通过冥想,来去消解小我带来的痛苦。但换句话说,这也是我们唯一需要控制的。痛苦都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,如果能接受一切,选择在每一个当下去感受幸福和满足,那我们将可以永远获得内心的平静。 就像在《臣服实验》中,作者说过一句类似的话。我们到底是要创造一个想象出来的幸福,然后终其一生,都在为了满足自己小我的偏好,而经历所有的痛苦和失望,还是下定决心去面对小我的执念本身,通过内心修行,彻底化解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和恐惧,永远活在当下、体验幸福? 臣服实验是一个持续一生的修行,是对自己的承诺,是一旦下定决心,要把消除小我的恐惧和执念当作唯一的人生目标后,不管经历再多挑战都依然甘之如饴、让自己获得内心成长的使命感。 在这期播客里,我们聊了我读完这两本书后,在这一个月的生活里,是如何经历生活中的种种挑战,被小我的偏好折磨到情绪崩溃,再通过不断的冥想、修行、观察自己获得成长的。你会听到我们的一系列充满执念的人生故事: 在机场差点丢了电脑,想跟安检人员大喊大叫,然后坐在人来人往的安检口开始冥想 和编辑为宣传新书有不同意见,我内心的负面能量强大到让我冥想时觉得自己要死掉 因为下雪时无法滑雪,疯狂责怪昱辰,不停无理由找茬吵架,最后被录播客治愈了 昱辰一边炒股一边冥想,一边观察股市涨跌一边抛弃自己想赚钱的执念 本期背景音乐《Ohio》by low-light